家长能从“别家个案”里得到什么?
来源:杨韵 时间:2013-11-05 14:49:59
我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为我在与家长们的接触中发现,现在的社会这种“趋同”有相当的普遍性。譬如说,现在社会流行报兴趣班、培优班,家长就一窝蜂去给自己孩子报这些班,或者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家的孩子做各种比较。而实际上,这时候是有可能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些创伤的。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就读于重点中学,来我们这里报了提优班。他出生在部队家庭,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他本身左右脑都很发达,是一个综合素质都特别高的孩子。结果他就给了他们院子里其他家庭的家长、小孩非常大的压力。每一个家长都会期待自家的孩子跟他一样,特别聪明,特别优秀,哪怕只有一半也是好的。现在他们院子里有5、6个孩子都在我们这里上课,当他们家长来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提出要求,希望能够达到和那个孩子一样的效果。当我们的老师告诉他们“那个孩子只是个个案,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有这个效果”的时候,家长就会特别不能接受。当老师再告诉那些家长,他们的孩子有哪些自己的优点的时候,这些优点在家长心中也会被湮没在“不如那个孩子”的阴影里。
其实这就是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家长不能很好地确认“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这个家庭的需求是什么”,而是去考虑“这个社会的标准需求是什么”。
有效的亲子沟通能让“围观”变得有意义
此外,回到前文一开始说的问题上来。其实像这样一些个案的新闻报道出现,社会舆论会有一个引导方向,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向并不一定是你自己的方向。中国人很喜欢“围观”,但当家长去看这样一些个案的报道的时候,还是得自己留个心眼:不要盲目的跟风去判断这个个案是“对”或“错”,然后又跟风把这种判断加在自己家庭教育上。
前几天,女儿与我闹了些不愉快,我把她晾在一边让她自己反思自己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过了一会儿,她就跑来跟我认错了。我问她:“你是怎么意识到自己错了的?”她回答:“因为老师说,大人说的话都是对的。”——这种教导显然是有问题的,但这却也是目前很多家长采用的方式:直接把自己的结果、判断给孩子,而不是给孩子呈现一个事情的经过,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思考。
家长直接把咀嚼过的东西喂给孩子,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体验、反省这些部分都没有了。譬如说,在学习上,如果家长只告诉孩子,如果你上了一个好小学,就会上一个好中学,果你上了一个好中学,你就会上一个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会有一份好工作,过好日子。但是,对于这个事情,“好”和“不好”的判断在哪里,这个循环的由来是什么,家长从不会去多加讨论,他只会把一个强制性的结果给小孩。而事实上,如果是这种只有“结论”的孩子,他很可能会出现动力缺乏的情况,无法自发产生动力,怎么能真正长久地“跑”起来呢?
还是那句话,家长要学会审视自己家庭、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哪些方式是适用于我们自己家庭的,去找到属于我们这个家庭、我们这个孩子的独特性。对此,在“围观”这个问题上,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当家长看到这样一些报道的时候,可以去跟孩子就这个个案讨论一下,听听孩子的看法。当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家长不应该过多去讨论那个事件是什么样子的,这基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并不清楚这个事件的实际情况或者说当事家庭真实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我们能做的事情,更多是从我们本身自己这个家庭来出发。你希望孩子对于这个事件有哪些想法,让他表达出来,再去看他的判断、他的价值观里有哪些是需要你去帮他调整的部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对于这个事件社会上的观点是什么样的,但是孩子也可以有他独特的想法,再看他独特的想法的理由是什么……这些讨论其实是更有意义的,那才是有效的亲子互动,才能让“围观”变得有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
无锡市辅仁中学在哪_校园怎样(图)
2018-10-30 -
2019年中考生该怎样科学复习
2018-10-12 -
中考生如何才能进入高效率复习状态
2018-10-12 -
文学作品《搭船的鸟》原文赏析
2018-08-10 -
文学作品《威尼斯小艇》原文赏析
2018-08-10 -
文学作品《牛顿在暴风雨中》原文赏析
2018-08-10 -
文学作品《圣诞老人的故乡》原文赏析
2018-08-10 -
文学作品《公仪休拒收礼物》原文赏析
2018-08-10 -
文学作品《陈毅探母》原文赏析
2018-08-10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